2024年,一场由职业打假人发起的葛粉行业大检测,撕开了这一传统保健食品市场的遮羞布。某地被抽检的多家企业多款产品被曝光掺假木薯粉,甚至个别企业被抽检的产品无一符合葛粉的真实成分标准。这些产品以木薯粉浸泡葛根水冒充纯葛粉,涉及多个等本地知名品牌,一些网红产品也深陷其中。这场造假风波不仅暴露了行业积弊,更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、企业道德与消费者信任的深刻反思。
一、造假产业链:从技术伪装到利益驱动
职业打假人采用的检测方法直击行业造假核心:首先通过食品安全标准《葛粉DBS42/006》中的淀粉颗粒形态镜检筛选可疑产品,再以DNA检测锁定证据。检测结果显示,木薯粉成为葛粉的主要替代品,其成本2元一斤,仅为纯野葛粉的四十分之一。某些企业通过木薯粉勾兑葛根水,伪造葛粉的色泽与黏稠度,再以低价抢占市场,年销售额高达上亿元。这种“低成本、高利润”的模式,吸引大量企业铤而走险。
更深层的动因在于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失衡。野生葛根产量有限,而消费者对葛粉“养生”“美容”功效的追捧催生了庞大的市场。一位常年挖葛的农户提到,纯野生葛根难挖,生长周期长,出粉率5-8%,做成葛粉成本至少都是30元/斤以上,而掺假产品售价可低至10元/斤,批发价低至5.5元一斤!巨大的价差让造假者有机可乘。此外,电商平台与网红带货的兴起,进一步放大了劣质产品的流通范围。网红选品一味的追求低价和利润空间,在直播间和短视频中通过情感营销包装“原生态”概念,却未对供应链进行严格审核,最终成为造假链条的帮凶。
二、监管失效与企业道德的双重崩塌
此次事件中,监管体系的漏洞被暴露出来。尽管早在2015年便有了葛粉食品安全标准,但企业执行层面却形同虚设。部分企业甚至在监管部门眼皮下公然造假,在镜头前声称“质量是企业的根本”,却将木薯粉产品销往国内外。更讽刺的是,这些涉事企业曾痛斥小作坊掺假,自身却成为造假主力,凸显行业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恶性循环。
企业道德沦丧的背后,是法律威慑力的不足。根据《食品安全法》,虚假标注成分最高可处货值金额30倍罚款,但实际处罚往往仅是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不高的罚款,未触及刑事责任。低违法成本与高收益的对比,使得企业将造假视为“可承受的风险”。
三、消费者困境:信任危机与选择难题
面对行业乱象,消费者陷入两难境地。一方面,纯正葛粉的保健价值确有科学依据。葛根富含异黄酮类物质,对心血管健康、女性内分泌调节具有积极作用;另一方面,市场上充斥的假葛粉不仅无法提供相应功效,还可能因木薯加工不当残留毒素,威胁健康。消费者即便愿意支付高价,也难辨真伪。
四、破局之道:重建食品安全的“三重防线”
1. 技术赋能监管,筑牢防线
推广快速检测技术,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溯源体系。借鉴某地市监局与公检法部门共享“职业索赔人名录”的经验,将造假企业纳入黑名单,形成联合惩戒机制。
2. 严刑峻法,提升违法成本
需修订《食品安全法》,引入“行业禁入”条款,对系统性造假的企业负责人追究刑事责任。建立常态化打假机制,对涉案金额巨大的企业移交司法机关,杜绝“以罚代刑”。
3. 消费者教育与企业自律并行
通过科普宣传帮助消费者识别真伪。企业自行录制视频教授从外观、气味、口感、粘稠度、是否拉丝、冷却后胶质状态等角度辨别真假葛粉,并保证视频的科学性、严谨性,不能为企业私利掐头去尾、歪曲事实、甚至断章取义。此类公益知识应通过短视频平台广泛传播。同时,鼓励企业公开供应链信息,通过过硬经得起检验的质量赢得市场信任,为行业树立标杆。
五、结语:守护“真”与“善”的底线
葛粉造假风暴不仅是一个行业的危机,更是食品安全治理的缩影。当“假一赔万”的承诺沦为营销话术,当网红经济助推劣质产品泛滥,重建信任需要企业找回“良心”、监管展现“决心”、消费者保持“警惕心”。唯有如此,才能让“真葛粉”不再稀缺,让“舌尖上的安全”成为常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