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株葛藤,连起三千年文明线索
早在《诗经》中,就有“彼采葛兮,一日不见,如三月兮”的吟唱。葛从那时起,就不仅是织物与食物的来源,更是情感与时间的寄托。而《黄帝内经》中所载的葛根药性,更进一步揭示了它在先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——可衣、可食、可医病,葛可谓真正融入华夏民族的生存肌理。
然而,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,葛的意义逐渐被现代人淡忘。直到《赵家葛坊》出现,它首次系统性地梳理了葛的文化史与生存史,从农耕智慧到手工技艺,从家族记忆到商业伦理,这本书不仅填补了题材的空白,更重建了我们与一种植物、一段文明之间的情感联结。
“活态叙事”:非遗不再只是名词,而是动词
与许多停留在理论梳理或历史考据的文化读物不同,《赵家葛坊》最大的特色,在于它的“活态性”。作者作为非遗传承人,并没有采用居高临下的观察视角,而是以亲历者、传承人的身份,将葛粉制作的每一个环节——“捶、砸、滤、沉”——如叙事诗般缓缓道来。
我们读到的不只是工艺,更是背后那一整套与自然共处的智慧:“看天吃饭”的农事哲学、“以义制利”的商道伦理、“薪火相传”的家族信念。这些看似传统的词语,在书中不再是口号,而是一个个真实可感的生活现场。正是这种将技艺、人情、土地三者融合的叙事方式,为“非遗”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存在范式——它不必躺在博物馆,而是可以活在故事里、呼吸在文字中。
为什么在这个时代,我们更需要这样一本书?
• 它延续了《白鹿原》式的家族叙事传统,却注入了非遗现代传承的时代命题;
• 它像《大宅门》一样勾勒出一个老字号“以商养道、以道育商”的百年兴衰,却更强调小人物、小物件背后的大历史;
• 它是一场文化的寻根之旅,更是一场精神的返乡之路。
当我们不断在全球化中寻找自己的位置,当“无根感”成为许多人心底的隐痛,《赵家葛坊》提供了一种沉稳而深厚的回应:文化认同不是外求而来的,它早就埋在我们与土地、与传统、与祖先的关系之中。
读这本书,像是在斑驳的岁月中打捞一份宁静
在这个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,《赵家葛坊》反而提供了一种“慢下来”的可能。它不提供捷径、不贩卖焦虑,只是从容地讲述着一株植物如何陪伴一个民族走过数千年,一个家族如何用百年时间守护一门手艺。这种叙事本身,就成了一种抵抗——抵抗遗忘,抵抗浮浅,抵抗文化同质化的洪流。
当你翻开这本书,或许也会像我一样,渐渐慢下来。你会注意到那些曾被忽略的细节:葛根的清香、捶打葛粉时的节奏、滤浆时的流水声、老师傅手心的茧……这些细微之处,组成了一个庞大而温暖的文化宇宙。
民族的,不仅是世界的——它首先得是“我们的”
《赵家葛坊》最动人之处,或许在于它并不刻意强调“走向世界”,而是先深深地回到自己、确认自己。它告诉我们,真正的文化自信,不是急于被看见,而是从容地存在;不是一味迎合外界眼光,而是珍惜那些只有我们才懂的符号与情感。
这本书像是一封写给华夏土地的情书,也是一次向内在文明基因的回归。它让我们重新理解——何为故乡,何为传承,何为一个民族真正意义上的“根”。
《赵家葛坊》或许不会成为畅销榜上的爆款,但它注定会留在某些人的心灵暗处,慢慢生根、长出藤蔓、蔓延出一片不容忽视的精神绿意。它告诉我们,在这个世界上,仍有一些价值必须慢慢沉淀、一些记忆必须温柔守护、一些根必须有人愿意继续往下扎。愿你也在其中,读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株葛。